苏轼第二故乡在哪里
俗话说,我安心处是吾乡,那么,因不赞同新法而被外放到杭州的苏轼,为何突然买了些田地,想到安家呢?
事情还得从他跟蒋之奇的交往说起。
蒋之奇比苏轼大六岁,两人同年考中进士,在御赐琼林宴上,蒋之奇告诉苏轼,自己老家在宜兴,也就是秦汉时代的阳羡,那里是江南水乡,山青水秀,物产丰饶,民风纯朴,很适合养老啊。
有诗为证,蒋之奇后来在外地思念故乡:
惜哉非吾土,不得憩此生。
旧业寄阳羡,故园依晋陵。
秋风滆湖白,春色颐山青。
一从绅笏去,遂使猿鹤惊。
两人才考中进士,就想着养老了,也是有趣啊。于是约定,退休之后,苏轼也去宜兴买套房子,还买几亩田,几分土,两家做邻居,每日里吟诗喝酒,看着孙儿孙女们玩泥巴,尽享天伦之乐,想着都爽啊。
只是,后来两人命运不同,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不感兴趣,蒋之奇在福建、安徽等地任上,却能活学活用,使老百姓受益。
熙宁七年春,苏轼前往宜兴赈灾,想起了自己当年与蒋之奇的约定。
他发现,这里确实如蒋之奇所描述的那样,确实是宜居之地,兴盛之地。
昨天我说过,苏轼虽然对新法不满意,但他也绝非为喷而喷,当他看到老百姓生活安定时,是不吝于赞美之词的。
在宜兴,他拿出自己的积蓄,买田置产,好像在为光荣退休做准备一样。
在当时及之后,他都有一些诗词文章提及此事:
买田阳羡吾将老,从来只为溪山好。
阳羡姑苏已买田,相逢谁信是前缘。
惠泉山下土如濡,阳羡溪头米胜珠。卖剑买牛吾欲老,杀鸡为黍子来无。
吾来阳羡,船入荆溪,意思豁然。如惬平生之欲,逝将归老,殆是前缘……阳羡在洞庭上,柑橘栽至易得。当买一小园,种柑橘三百本。屈原作《橘颂》,吾园落成,当作一亭,名之曰楚颂。
由是可知,苏轼已将宜兴,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