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与少妇

俗话说,人生得一知己足矣。

苏轼肯定不是宋神宗的知己,但宋神宗曾经是苏轼的知己。

尽管,这是单方面的。

我们知道,苏轼对王安石变法,颇有微词,最终搞得自己在朝廷混不下去,自请外放。

神宗有意让他去做个知州,王安石等人却认为,他的资历还不够,让他到颍州去做通判,也就是知州的副手。

宰相驳回皇帝的旨意,宋神宗却没有多少话可讲,只得再争了争,说,让他去杭州吧。

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,到了杭州的苏轼,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所围绕,身边又有一帮吟诗作赋的好友,一扫在开封时的霉运,日子爽得不得了。

所以我说,宋神宗啊,是真的懂苏轼,才把他差遣到这里做官的。

有趣的是,人出了名之后,各种轶事也就来了。

他写过一首《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》,里面有几句:

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
王水照在《苏轼传》里写道:

那天,苏轼与朋友在孤山喝酒,正尽兴时,忽有一画舫,划到临湖亭前。船上有几个淡妆女子,其中一个尤其端庄美丽,风姿绰约。她年近三十,旁若无人,先弹了一首《长相思》,再弹了一首《高山流水》,之后起身向苏轼道了个万福,说,我从小仰慕先生的才情和为人,读遍了您所有的诗文,爱不释手。最近听说您来杭州任职,虽然我已为人妻子,本不该抛头露面,但不忍错过机会,所以,今天趁您在此饮酒,献上一曲,以表心意。

话音刚落,船已远行,苏轼若有所失,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作篇。

看到此处,朋友们是不是觉得这场景好熟悉呢,电视电影里经常这么演啊。

《长相思》不必说,《高山流水》也是讲知音的。

如果女子没有结婚,大概会要以身相许吧。

但,我又想了一下,此时的苏轼,也不过三十四五岁,而女子差不多也三十岁了,苏轼名满京城时,已经二十多,此时女子也在将嫁之年。

所以,说从小就听,时间有点对不上。

何况,苏轼在此词的开头有写:

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。并未提及女子。

不过,这样的故事,却更为人们所乐于接受,因为张先已是七老八十了,为一个少妇而写,难道不比跟老头唱和,更吸引人吗?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